周刚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淮河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收悉,经与市水利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深入推进淮河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
为有效提升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全市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体系。
(一)积极开展沿淮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制定印发了《信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锚定省定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组织各县区对重点河流湖库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现场督导,对责任落实不力、工作进度缓慢的县区进行通报批评,对问题突出、整治不力的辖区实行停职专责整改;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2023年,我市累计排查出675个排污口,溯源率为100%,存在问题需开展整治的排污口225个,完成整治117个。
(二)进一步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一是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中心城区老旧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提升老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覆盖率,对错、混、漏接污水管网进行排查检修,不断提升污水收集率,坚决遏制污水直排和跑冒滴漏问题;二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联合市城市管理局开展了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专项检查行动,对全市24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状况、运维管理情况、污泥处置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建立问题台账,下发通报,督促各县区指导污水处理厂做好问题整改,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169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开工建设,督促各县区加快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正常运行。指导各县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改厕、纳入城镇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连片收集处理后资源化利用和单户处理后就地消纳利用等方式,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三)广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加强断面周边污染源整治。重点对沟渠坑塘、污水管网、闸前坝后进行清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道日常管护,细化驳岸保洁、河道水面保洁、河床清洁、绿化管养维护等工作,构建河道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二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稻渔综合种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建立农药化肥减量化台账,确保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通过建设生态沟渠、复合人工湿地等农业退水处理设施,实施农业退水净化,降低汛期污染强度;三是规范采砂作业。严格落实采砂围堰和洗砂废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洗砂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强日常监管,发现沙场不规范作业、洗砂废水超标排放等问题,立即责令停止生产。
(四)持续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一是严格生态环境准入。依法行使环评审批权限,严控“两高”项目。对照各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技术规范》《污染物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等技术标准,核发排污许可证,加强工业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企业生产排污行为;二是加快补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短板。制定印发了《信阳市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提升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督促指导开发区全面排查园区基本情况、污水收集处理情况、涉水企业情况等,建立完善“一区一档”信息台账,制定整治方案,有序推进问题整治;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强化排污许可日常监管、环境监测、执法监管协同联动,加强信息共享、线索移交和通报反馈,构建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销号的排污许可执法监管联动机制。2023年,全市97家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水企业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规定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我局重点加强监管,由监控中心每天出具监控日报,全年全时段不间断进行监管,发现超许可标准排污的,立即交办立案调查。
二、积极提升沿淮绿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围绕“1335”工作布局,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把淮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列为林业绿化重点工作内容,着力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
根据市绿化委员会2018年印发的《信阳市淮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方案》,2018-2020年全市淮河干支流绿化面积35552.2亩,其中淮河干流规划面积15312亩,淮河一、二级支流20240.2亩。三年来各县区按照方案要求,高度重视,自我加压,强化措施,奋力推进淮河干支流生态修复,全市共完成绿化面积113569亩,其中淮河干流绿化面积79024亩,淮河一二级支流绿化面积34545亩。
十三五规划完成后,2021年,全市持续推进淮河干支流生态修复工作,完成绿化面积10900亩。2022年,市政府办印发了《信阳市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信政办〔2022〕5号),规划总任务17.69万亩,其中新造林4.21万亩,补植补造1.11万亩,更新改造3.03万亩,退化林修复0.47万亩,封山育林0.30万亩,森林抚育8.01万亩,农田林网完善提升0.56万亩,新建森林乡村161个。2022年共完成建设面积4.045万亩,占规划任务4.15万亩的97.47%。2023年全市完成淮河生态廊道建设面积3.72万亩,占规划目标任务4.6万亩的80.87%。
通过对淮河干支流两侧营造近自然的景观林、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分涵养林、生态修复林,逐步形成了沿淮绿色生态长廊,增加了流域内林木覆盖率,有效改善了沿淮生态环境。淮河生态廊道的快速推进,对涵养淮河水源、保持水土、护岸固坡、美化景观,建设沿淮生态大走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开展谋划水源涵养、生态湿地、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缓冲带建设、中水回用及水系连通、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工程项目,推动河湖岸线水生态恢复。加强现有湿地公园的保护和修复,健全水体生态系统功能。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逐步开展了新县潢河田铺乡段、固始县羊行河王行村至杨楼村段、平桥区洋河周畈至入淮口段等15条(段)河流治理工作,治理河长达180余公里,通过河道清淤、险工护砌等措施,提升中小河流水安全保障能力。
2023年,按照水利部要求,以河流水系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逐河流水系规划、治理。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市31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并纳入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为后续项目的争取奠定了基础,力争有序建设,逐年解决。同时紧抓增发国债资金时机,全市共有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纳入新增万亿国债资金项目,治理河长达150余公里,目前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建设,下一步将督促相关单位加快工作建设,确保按时完成治理任务。
(二)强化河道采砂环境监管。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始终坚持把河砂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河砂治理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常态化巡河督导河砂整治情况。全市10个县区均成立了河砂整治指挥部或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地区河砂治理及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工作。二是强化纪法保障。颁布了全省首部河砂管理地方性法规《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明确了采后生态修复有关规定。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信阳市进一步推进河道采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规范推进河砂资源保护性开采和生态修复。市纪委监委印发了《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持续强化采砂现场监管力度。三是健全长效机制。以河长制为抓手,建立完善河长挂帅、有关部门和沿河乡镇参与的河砂管理联动机制,构建了“河长+警长、人防+技防、部门+属地”的全覆盖管理体系,排查划分采砂管理重点河段99个,落实“四个责任人”279名,安装高清摄像头1095个。探索形成了“五统一”“五化”“六定”“六有”等河砂管理模式,今年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信阳市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加强“人防+技防”实施意见》,将进一步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采中、采后河道生态修复监管。四是压实监管责任。全面实施“智慧巡河”,保持河砂治理高压严打态势,2023年市水利局联合公、检、法、司部门开展了全市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联合环保部门对许可砂场环境问题抽查检查,先后10余次开展采后监测评估、规范采砂现场管理、采后生态修复、河砂治理“回头看”等督导活动,持续规范采砂秩序。与阜阳、六安等3市5县建立了跨省采砂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豫皖省界淮河干流打击非法采砂联合行动,与驻马店市建立跨市界河流联合河长制,设立联合河长,定期联合巡河。
四、强化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
(一)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全市“一横八纵四区”水网为依托,持续补强水利基础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可控、高效利用、多源互补、安全可靠”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主要在淮南西部片区,以出山店水库、南湾水库、信阳市四水同治及城市供水工程为骨干,实现中心城区双源保障;在淮河北部片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缓解城乡缺水问题,置换和保护地下水源;在淮南中部片区,结合洪水控制要求,新建袁湾水库、青龙沟水库,扩大引泼入潢受水区域,建立多源互济的供水网络;在淮南东部片区,扩大引鲇入固工程覆盖范围,建设白果冲、东方河2座中型水库,在发挥防洪作用的同时有效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一是建立水资源刚性制度。市水利局、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将全市用水目标分解至各县区,建立了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指标等组成的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二是坚持节水优先。全市已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单位1071个,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346个、节水型小区57个、节水型企业35个、节水型高校3所、节水示范工程项目10个。10个县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三是严格取水许可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全市累计办理取水许可电子证照1724个。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依据《信阳市开发区整合方案》,组织新县、潢川等7个产业园区完成规划水资源论证,逐步推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四是依法规范取水行为。重点整治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等违法问题。市水利局、税务局联合开展取水许可“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信用中国”征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五是积极鼓励使用再生水。在信阳市取水许可审批中,积极鼓励使用中水。信阳市污水处理厂与大唐华豫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中水利用供水协议,多年来中水利用率逐步提高;六是广泛宣传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每年“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28日)”等活动,运用报刊、电视、微博、微信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水资源保护等内容,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生态补水,保障生态基流。一是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115座、大中型水闸21座、塘湖堰坝20余万处;二是制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印发淮河干流(信阳段)、浉河、竹竿河、史灌河生态水量保障实施方案,加强主要河流重点断面的生态流量数据报送,建立了监测预警机制和管控责任制。2023年以来淮河干流王家坝、淮滨站、浉河平桥渠首、竹竿河竹竿铺、小黄河罗山、史灌河蒋家集等6个国考省控断面生态流量实际值全部达标;三是实施现有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南湾水库事务中心、鲇鱼山水库事务中心结合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在平桥枢纽和湮北头水闸分别建设了生态泄流设施(2.0立方米/秒),浉河、史灌河生态基流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衷心感谢您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与监督和指导。